close

藝術創作-心靈療癒的旅程


陳美琴副教授

64636.jpg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


摘要

藝術治療是一種結合創意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藉著藝術創作過程及藝術作品,有助於增進對自我及他人的覺察、促進自我成長、因應壓力或傷慟所引起的症狀、加強認知功能,並肯定在創作過程中的療癒性。本文擬呈現藝術治療的內涵,例如:藝術治療定義、藝術治療是跨領域的專業、藝術治療的療癒性及學生對藝術治療課程的學習心得與回饋。

關鍵字:藝術  心理治療  藝術治療


Healing through Creative Arts

Art therapy is an integration of art and psychotherapy through creat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art processes and products.  It can increase self- awareness as well as others to cope with symptoms of stress and traumatic experiences; enhances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brings heal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ontents of art therapy and the reflec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Art Therapy.

Key words:  art   psychotherapy   art therapy


藝術創作-心靈療癒的旅程

美是心靈的良藥


前言

  繪畫創作或藝術作品,通常用來當裝飾品,懸掛在家中的客廳,有錢的人買真品,較沒錢的就買複製品了!除了裝飾之外,藝術還有其他什麼功能?

  回溯古代,人類早就以作畫來表達或記錄所發生的事件,例如:西班牙Alta Mira及法國Lascaux洞穴、古埃及壁畫、中國商朝首都(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甲骨文、台灣的十三行遺址,這些都不約而同的以圖像來表達所發生的事情或對環境的情感。透過圖像、顏色、線條、形狀等等來表達內在情感、思想與記憶,甚至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促進個人成長、人際關係、提升生活品質以及追尋生命的意義。藝術也可以是紀錄或傳達語言無法表達的情緒,深度的愉悅感或是深層的傷慟,尤其是創傷。可見有人類,就有圖像的存在。藝術不僅只提供欣賞,藝術還能用於身心靈療癒、增進樂趣、溝通與表達,甚至成就感的展現及靈性的提昇。

  蘇格拉底名言:認識自己。而藝術治療的內心表達正是認識自己,甚至是認識高層的自我、靈性的自我或是真實的自我。那有什麼比認識真實的自己更美的呢!美是肯定生命,美是療癒!

  美其實不是藝術家的專利,美可以隨時隨地在生活中發現,例如擁抱一個小孩、觀看日落、凝視一朵路邊的小花或飄零的落葉。美是一種心靈上的感動,因此美能提高自我的格局,打開心靈,進而釋放人性,幫助我們發現存在的價值,展現心靈的真與美。而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美麗的自己,當我們遇見美麗的自己,還得把他/她呼喚出來,因為當美麗的自己出現時,我們就會擁有能量活出生命的意義!的確!美能拯救人生。而藝術治療正是能幫助我們發現內在生命的真與美。


藝術治療定義

  近年來,藝術已結合心理學,發展出藝術治療,是由Judith Rubin(2005)將藝術和治療兩個詞結合再一起,Judith Rubin自己就是藝術治療師,同時也是心理學家。創作過程中,藝術治療有助於自我認識、自我成長、情感宣洩、身心疾病的改善。不僅能協助當事人表達,對無法表達或不願表達的當事人尤其有幫助。

  藝術治療是結合創意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藝術治療若只是讓當事人作畫,指導當事人如何繪畫,便不能稱為藝術治療。一般的藝術課程中,學素描,要求陰影和光線的表達,要求正確比率,例如人體的比率,圖畫的建構比率,要求正確的色彩呈現,例如蘋果、橘子的顏色、大自然或動植物的色彩等等。這些都是強調正確的技巧和技術,而藝術治療卻不是如此。它是發自內心的創作,因此它能達到內心的表達與呈現,進而具有療效。

  藝術治療有兩大方向,分別為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與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一九四○年由Margaret Naumburg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所發展出來的「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是以心理分析取向的藝術治療,運用藝術創作於心理治療過程中,幫助當事人自由地抒發情緒之外,並鼓勵當事人自發地創作,創作是非常直覺的思考方式,因此當事人可能因此將潛意識投射在創作作品中,治療師可以運用作品中的圖像語言與當事人進行溝通,協助當事人去聯想、詮釋其象徵性圖像,形成當事人和治療師之間互通的象徵性語言,亦幫助當事人達到內外經驗、潛意識及人格的重整。

  一九五○年代Edith Kramer (1916-2014) 則主張「藝術創作即治療(Art as Therapy)」,Kramer認為藝術是真誠的表達(Art tells the truth.),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治療。藉由藝術創作過程可以舒緩情緒,當事人在創作過程當中能夠抒發情感、調和內在情感衝突,以達到療癒的效果,並藉此將心中情感昇華(sublimation),提升當事人的洞察力、領悟力,加強自我認識與成長。

  Kramer認為藝術治療可以透過創作的經驗促進人格發展及協助當事人轉化內在衝突。轉化即是整合自我的歷程,藉由想像、創作、潛意識與意識的交流,協助當事人轉化整合自我。因此,Kramer認為藝術治療師與藝術老師有所不同,前者著重創作過程,而後者著重創作的成果及技術。藝術治療師對心理動力、行為表達及態度、人際、家庭互動應有所了解,才能有效的協助當事者。

  Edith Kramer也主張藝術治療師的第三隻手(Art Therapist ' s  Third Hand),他認為藝術治療師能適時適地的介入,在不侵入或扭曲當事人原來的意義下,促進(facilitate)當事人的創作歷程,例如:協助當事人調出他想要的顏色,在創作過程中的關鍵時候,藝術治療師適切的介入,增進藝術治療師與當事人的互動,此時藝術治療師如同使用「第三隻手」的角色去幫助當事人能夠擁有一個安全的創作空間與適切的使用媒材(陸亞青,1993;侯禎塘,2000;范瓊方,1998;Waller& Gilroy,1994)。


藝術治療--跨領域的專業

  有越來越多的藝術治療師結合上述兩種取向進行藝術治療,重點除了舒緩情緒之外,還重視創作中的心理歷程及其內在的心理動力,藉由創作及分享、表達增加當事人的自我覺察並釋放情緒,甚至加強自我接納和激發潛力的拓展(賴念華,1997; 陸雅青,1999;Cathy A.,2008;陳美琴等人,2012)。

  藝術治療師提供一個安全而完善的空間,與當事人建立互信的治療關係,當事人在治療關係中,透過藝術媒材,從事視覺心象的創造性藝術表達,藉此心象表達,統整個人的發展、能力、人格、興趣、意念、潛意識與內心的情感狀態。在治療關係中的表達經驗和作品呈現出來的回饋,具有成長、預防、診斷和治療功能。個人情感、問題、潛能與潛意識在治療關係中被發掘與體悟,進而得以在治療關係中加以處理與解決,幫助當事人達致自我瞭解、調和情緒、改善社會技能、提昇行為管理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促進自我轉變與成長、人格統整及潛能發展(賴念華,1996;Malchiodi,2012)。

  因此藝術治療是藉著藝術去協助個體探索認識真實的自己,是透過藝術來表現真實的自己。創作的歷程中讓創傷或悲働的情緒得以表達與抒解,甚至發現內在的力量,進而能轉化(transformation)個體,增加或提升自我的生命品質(陳美琴等人,2005)。在一般的心理治療中,治療師與當事人透過語言來溝通,藝術治療則透過圖像來表達,尤其是當當事人專注在創作歷程中時,療癒就已然開始了。再加上口語的輔助,當事人就更能表達,甚至一幅畫在視覺藝術上有不同層面的表達,一幅畫也能有多次不同時候的創作,其中的歷程讓當事人自由表達創作,常有異想不到的療效,當事人在創作上以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媒材同時也具有內在轉化與療癒的效果,這是一般傳統治療上無法達到的治療效果。自由表達,雖然無法達到完美的呈現,但卻更富有當事人的意涵,及深藏於內心的議題;自由表達更能切入治療的歷程。藝術治療適合各種年齡層的男女,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可將注意力從身體病痛上轉移開,抒發心中的焦慮不安。在專注(mindfulness)創作過程中,能讓肌肉放鬆,甚至血壓下降,腦波產生變化。

藝術治療的療癒性

  藝術治療目前在台灣已逐漸被應用在治療領域上,而藝術治療著重在於個人內在經驗與創作過程,並非最後所產出的作品形象,因此參與藝術治療不需具備藝術天份背景或相關訓練,而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藝術治療師以個別、夫妻、家族或其它團體等的方式進行。

  在心理治療領域當中,由精神分析學派Freud和分析心理學派Jung提及當事人的藝術創作有助於創傷療癒與自我探索的觀點。創作的歷程中,無論是繪畫、素描、剪貼皆能使個體全心投入,進而幫助個體減緩痛苦與壓力。創造過程中會產生類似於冥想中的放鬆,而意識仍然清楚的狀態,而此狀態會提升腦部活動與活絡相關組織,內在的影像也確實影響著大腦連結,這些影響所產生的狀況也能緩和疾病、痛苦與悲傷,甚至是增加個人相信自己內在安好的信念。利用內在影像進一步活化大腦連結,創造出尚未有症狀前的內在影像,不僅增加幸福感,還能產生更多身心和諧的狀態,進而加強人際互動、社會接觸、親密關係,甚至提昇為靈性的發展,即認識真我及利他性的服務等等,創作行為也增強個體的復原力(resilience)與療癒性 (楊淑貞,2014;吳明富,2010;呂素珍,2000;Cathy A,2003;Marian Liebmann,2002;Pat B. Allen,1998)。


藝術治療應有的基本態度相當重要,需注意以下原則:

  1. 創作本身就是表達,沒有對與錯、美與醜。
  2. 創作本身是多元獨特的,其中沒有比較或競爭。
  3. 不隨意分析、過度詮釋或批判當事人的創作。
  4. 藝術治療是內在情感與想法的表達,應尊重當事人的隱私。
  5. 藝術治療提升自我覺察,促進人際關係,加強問題解決的能力及情緒的發展。
  6. 藝術創作在於加強心理健康,增進自我效能。
  7. 鼓勵以欣賞、接受、涵容的態度去欣賞藝術創作。

媒材特質

媒材形形色色千百種,可區分由軟性流動到硬質阻抗的特性。一般而言硬質性的媒材較容易掌控,而相較之下,流動性的媒材就比較不易控制,但卻可帶來預料之外的效果。如何運用媒材應視當事人的情況及需求來決定,不能全憑藝術治療師的喜好而定。









部份學生作品


攪局1

《攪局123》


當我的生命被闖入

當我的思緒被攪亂

當我的感受被輕看

我快要找不到自己……(攪局1)



攪局2



但我聽見有個聲音

那是生命的天與地

它們依然就在那裡

不聲不張本有動力……(攪局2)



攪局3



這天開始雲淡風輕

這地已經綠草叢生

我閉眼卻看見生命

因此成長滿有榮光……(攪局3)




溫柔的面頰 是我對外的語言

深邃的眼神 是我對內的洞見

你是否表裡如一?

又是什麼讓你表裡不一?

我們,總在與自己和和好。


《偽裝》

被社會雕塑過後的面容

偽裝著

社會需要的模樣

內心隱藏著真正的害怕

一心想重生的我

死亡如此靠近

參考文獻

王溢嘉(1980)精神病人繪畫選。野鵝出版社。

呂素珍(2000)藝術治療與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第5卷第2期,62-65頁。

吳明富(2010)從藝術治療圖畫診斷分析到美感同理歷程的省思:已開放畫室當事人探究為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卷一期,1-17頁。

范瓊方(1998)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五南出版社。

侯禎塘(2000)行為導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期,137-162頁。

陳美琴、楊筱華、李開敏、許玉來、董淑鈴等譯(2005)有效治療創傷後壓力疾患-國際創傷性壓力研究學會治療指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美琴、李玉嬋、李佩怡李開敏、侯南隆、張玉仕等人(2012),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張老師出版社。

楊淑貞(2014)敘事取向表達性藝術治療之理論探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3卷2期,陸雅青(1999)心理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心理出版社。

陸雅青(1997)兒童藝術治療。五南出版社,31-45頁。

賴念華(1996)簡介藝術治療與其特色。中等教育,47卷,4期,24-27頁。

賴念華(1997)藝術治療與青少年的情緒輔導。學生輔導月刊,49期,70-77頁。

Cathy A. Malchiodi/陸雅青譯(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學富文化。

Cathy A.Malchiodi/陳麗芳譯(2003)靈魂調色盤-讓內在的藝術家活耀起來。生命潛能文化出版社。

Rubin, J. A. (2005). Child art therapy (rev. ed.). New Y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rcia L. Rosal/陸雅青譯(1997)兒童藝術治療。五南出版社。

Marian Liebmann/賴念華譯(2002)藝術治療團體:實務工作手冊。心理出版社。

Malchiodi, C. A./ 陸雅青等譯(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台北:學富文化。

Pat B. Allen /江孟蓉譯(1998)彩繪心靈─從內在影像創作中了解自己。生命潛能文化出版社。

Waller, D. & Gilroy, A. (1994). Art therapy: A handbook.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輔大臨心 的頭像
    輔大臨心

    cpsy0527

    輔大臨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