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370795_416965498514024_5432798121424290077_o (2).jpg                                                  

玄俊


  兩天的音樂治療工作坊課程中有許多不同的內容,如:音樂治療的歷史、目前面臨的困難、與神經科學、雲端網路的結合和一些個案研究的報告。而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內容就是第一天上午高國書社工師的演講,他是加賀谷宮本式音樂療法的音樂治療師。在演講的過程中高社工師以過去在安寧病房服務一位癌症末期的爺爺的影片作為範例,在看完整個六次的療程的影片之後可以發現爺爺的身體狀況確實有了好轉,並且也和一起參與療程的人們有了良好的溝通。在兩天的音樂治療工作坊的課程中大部分的課程都聚焦於個案的語言治療和運動療法上,只有最後一場的演講是將音樂運用於輔助心理諮商的進行上。雖然在課程的內容中比較沒有提到關於音樂治療在精神程面上的幫助,但是透過演講者們所分享的影片和錄音檔中,我們可以發現到其實個案們在接受過數次的音樂治療後情感表達會有明顯的進步。這兩天的工作坊對於音樂治療做了非常完整的基礎簡介,明年如果有機會再有一次這樣的工作坊的話,對於這個領域有興趣但是卻又不了解音樂治療到底是怎麼樣運作的話千萬不要錯過喔!


聖婷


  學校音樂系在10/1718舉辦了兩個整天的「音樂治療工作坊」,開放全校師生以及校外人士報名參加。因為音樂治療在臺灣還是一項很新的非傳統療法,其舉辦目的是介紹音樂治療是什麼,而學校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今年開設全台第一所音樂治療碩士班,因此希望透過這個活動帶大家更了解這個領域。第一天是請各領域專家來說明目前音樂治療在台灣的發展以及分享一些實際的運用,葉在庭主任也有演講關於臨床心理師證照的立法和證照化的過程。第二天分為「音樂治療與心理健康」、「音樂治療與年長者」、「音樂治療與溝通表達」、「音樂治療與內在世界」共四個不同主題的工作坊,各工作坊皆是由在國外取得音樂治療師執照的音樂治療師帶領大家進行實作。我選擇報名的組別是「音樂治療與心理健康」,早上音樂治療師先介紹音樂治療的意涵及方法,還搭配放一些真正在進行音樂治療的影片。下午則是帶大家實際體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家各拿一樣樂器,像團體治療圍成一圈,再用手邊的樂器奏出自己的心情,或是隨意奏出十種不同的節奏等等。我覺得這次的工作坊可以讓我真正體驗到音樂治療是什麼,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希望未來還可以舉辦更多不同領域的工作坊供大家參加。


喬禕


       2015年10月,我在以自己興趣領域橫跨表達性藝術、音樂、心理、助人、藝術、語言的情況下,報名了這次的音樂治療工作坊。這場為期兩天的音樂治療工作坊,主要可以分為廣義、通俗由另類治療、娛樂治療、陪伴照顧取向去看的音樂治療,以及歐美地區發展完整、專業化的,狹義的音樂治療。


       第一天,工作坊安排了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分別對於音樂治療相關的議題進行了五個專題。上午工作坊安排了幾位目前在台灣醫療體系中的不同領域專業人士,有我們輔大的江漢聲校長、臨床心理系的系主任葉在庭教授,以及衛生福利部的王宗曦醫事司長,講解了台灣醫療專業的現況,也帶出中華民國應用音樂協會「正名」以及「音樂治療」在台灣專業化(教、考、訓、用)所面臨的困境。而在下午場,則有由高國書社工師、陽明大學腦科學所謝仁俊教授、輔大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施以諾的專題。

       高國書社工師向我們分享了日本的「加賀谷‧宮本式音樂照顧」,以及他如何在安寧病房運用此技巧,在癌末病人生命晚期的陪伴照顧。(音樂照顧並不等於是音樂治療,而是另一種運用音樂此一要素於助人工作上,與音樂治療有概念重疊的照顧模式)

       施以諾副教授則向我們分享了他在台灣精神科工作中,結合、運用音樂與音樂治療相關元素的關懷技巧,以及從音樂、助人領域、基督教關懷精神悟出的個人哲學──「關懷師」(Comforter)的治療概念。

       而陽明大學腦科學所謝仁俊教授的專題,分享了認知神經學(Cogmitive Neuroscience)與許多透過腦造影技術探討藝術與腦的實驗,並在大腦可塑性與藝術養成的研究議題下,探討藝術訓練對於同理心(empathy)、 體現(embodiment)內涵的養成」。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仁俊教授在介紹透過圖論(Graph Theory)的方式探討神經網路連結的神經學領域,分享了在幾個研究中發現,各類藝術專家、學者、一般人的神經網路連結中,藝術專家的神經網路並不像學者的腦神經網路簡潔,而是像一般人一樣錯綜複雜這樣的一個有趣現象。透過科學與科學技巧與時進步發達點出人文養成的重要性。


       第二天,工作坊分為四個組別:A組「音樂治療與心理健康」、B組「音樂治療與年長者」、C組「音樂治療與溝通表達」、D組「音樂治療與內在世界」。並在這四個組別的主題下,讓音樂治療師帶領我們認識音樂治療專業。

       我報名的組別是C組「音樂治療與溝通表達」。上午場,由現任中華應用音樂協會理事長張乃文音樂治療師介紹音樂治療專業在美國醫療領域的運用,以及音樂治療與語言治療領域結合,透過音樂專業在語言治療的加入,開闢並增進在失語症治療的視點、視野、精緻度。下午場,是由楊佩潔音樂治療師介紹音樂治療於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大傘下,理論與實務的經驗分享。

       在張乃文音樂治療師的兩堂課中裡,乃文治療師首先花了一些時間再次澄清什麼是音樂治療,提及了認知神經科學在音樂治療中奠定的理論、實徵基礎,及許多音樂在醫療領域中使用的例子,如:兒童、中風者、腦腫瘤、神經性問題、失語症等溝通障礙者的復健。之後乃文治療師向我們分享了她旋律音調治療法研究,也向我們介紹了旋律語調治療法 (MIT,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華語旋律語調治療法,以及現在正在研究開發,更一步結合資訊工程專業用於語言障礙者與語言治療師之間的應用程式。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是Broca’s aphasia的臨床實務例子。在一個例子中,我們聽見一個重度失語症者用不清楚的咬字使勁的唱一段旋律,以及唱完後乃文治療師與他的溝通對答。在旋律的部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乃文治療師播完並詢問我們聽到幾個字時,有些人只聽到8個字,但事實上是15個字。而雖然我聽出了15個音節,但要聽清楚是甚麼字,對我而言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也說明了在音樂治療中,聽力能力的養成訓練是重要的。而在這位失語症者唱完之後,乃文治療師,問了這位失語症者「你覺得唱得好不好?」,我們才聽見這位的失語症者在口語對答上的困難與限制,也是我第一次實際聽見Broca’s aphasia的臨床表現。而在另一個中度失語症者及輕度失語症者的例子中,則能明顯聽出在歌唱時,Broca’s aphasia的失語症者能歌唱時有流利的發聲、構音,但在一般的語言對答中充滿困難。另外,我們也認識了MIT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旋律語調治療法)。雖然MIT最早運用在語言治療中,只有高音、低音、長音、短音、重音(accent)的簡單概念,但若是用加入音樂專業的基礎其實可以將語言中語調的概念透過節奏、音高記譜等音樂能力更精緻的表達、運用。

       而在這堂課最後介紹完Rephasia失語症溝通練習系統後,在我們學員中與講者間又有一個有趣的對談,我們由台語文,談及了語言的音樂性。因為台語本身具有八個音調,是個具有音樂性的語言,若讓一個是台語Native speaker的失語症者在台語的進行平板口說形式的MIT-C治療,可能反而會不合適、也不恰當,這樣的一個發問,透過這樣的發問,也帶給我們這場音樂治療工作坊C組的學員對於語言保存的深度認知以及提醒。


       楊佩潔音樂治療師的兩堂課中,佩潔治療師先介紹及講解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內容、藝術的內涵、心理學理論基礎,並深入討論美感經驗、情緒、創造力、母嬰關係、音樂發展理論(不是西洋音樂史或樂理,而是音樂在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如發展心理學內容:知覺、感覺發展、發展階段等人類發展內容)…等,再來以實務中的例子帶我們體驗實務工作中的內容,最後則分享一個臨床個案的實務經驗,帶我們經驗一個個案身上音樂治療的長期每一階段的歷程。

       在楊佩潔音樂治療師課程中的一個段落中,佩潔治療師撥放了一組流行歌單,並在每一首結束後向提問我們有沒有甚麼感覺,讓我們聆聽之後,自我觀察是不是有甚麼情緒、想法、感覺,並自願性的分享。而這個歌單,實際上是在佩潔治療師的治療中,由個案本身提出要聽的歌曲,而這個提問的過程,也是在佩潔音樂治療師治療室會發生的事。

       之後,佩潔治療師向我們提起了「情緒」這個因子在創作中的重要性,也講解了母嬰關係、嬰兒的個體化過程、音樂的發展。之後分享了一個兒童個案的例子。在這個個案的其中一段裡,個案在佩潔治療師的即興演奏之下,敲打著雜亂的音樂,但是在佩潔治療師的一個提問中,澄清了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很吵、很好聽的音樂」,並且在後續的治療中,說出「希望將這樣的音樂分享給母親聽」的表達。這當中除了個案的自我覺察、治療師與個案的溝通的澄清,還有幫助個案達到整合,找到自我對應外在衝突的能力。我們也在這一個實務工作的個案分享結束了這次的音樂治療工作坊。

       在楊佩潔音樂治療師準備的歌單與聆聽後的分享、個案的分享、引導提問,都是讓我感觸很深的部分,許許多多的零碎的部分,也都能在各個心理治療中看見蛛絲馬跡。而楊佩潔音樂治療師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這句話在我消化後大概是這樣的:「為甚麼表達性藝術的創作會比一些語言的溝通好,是因為在藝術創作的媒材中,個案可以安全的揭露、表達他的內在衝突」。在各個治療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和我們的治療對象溝通,也在要求我的的治療對象自我揭露,一個安全而舒服的環境無論如何都是必要的。而在每一個詢問之後或許就是個案娓娓道來的生命故事。心理治療、音樂治療、語言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各式各樣的助人專業、助人工作,我們所接觸的都是一個人,我們碰觸的是一個人,及這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我們都瞭解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不同的,而在生活中常有些東西會觸動到我們,可能是一個畫面、一段文字、一首詩、一段音樂,或是音樂當中的旋律、歌詞、枝微末節的小事,這些對我們可能具有意義事物的關聯,也就是與我們的生命經驗、生命故事相關聯的音樂,與生命相關的各種現象,也是助人者所需要養成的深度內涵。


       很慶幸自己興趣跨了那麼多領域,又就讀現在的科系,讓自己對於心理學的知識、精神醫學、醫療、心理治療的重要架構、程序、方法都有一定的掌握,而自己本身也有一定的底子去使用音樂,所以也能夠有相對的知識去理解、吸收、整合這些能力與正再學習的個案概念化、心理評估理論技巧,並有用地去使用於治療、助人工作中。

       在這次音樂治療工作坊,我不僅看見音樂治療的困境,也收穫很多。音樂治療,橫跨了音樂、藝術、醫療、語言、心理、人文及科學的領域,雖然因此音樂治療在台灣,面臨在一般大眾、非音樂治療專業領域、以及各種場域的認識不足,產生排擠或是互相詬病的問題。但是反過來,透過此一跨領域的特性,透過各個領域的結合,各個專業領域互相輔助、集結優點可以形成一個更完善的系統,得到一個更完整的系統,這會是很值得發展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一直以來在努力的方向。而我想我想這個部分不管今天在場的每個人是來自哪些領域,又是因為甚麼對這次的音樂治療工作坊有興趣,都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講座分享 音樂治療
    全站熱搜

    輔大臨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